从微信步数排名到好友共享健康数据,当代年轻人顺势将“追踪自己的健康数据”变成一种生活日常。中国青年报官方微博发布的一项微调查显示,有近9成受访者使用智能设备记录自己的健康状况,其中有6成受访者认为监测健康数据“挺好,可以提醒自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然而,实时监测健康数据也容易引起大家对健康数据的过度关注。微调查结果显示,有2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追踪健康数据容易引起健康焦虑,徒增压力。
(资料图)
你会因为健康数据的变动而焦虑吗
3个月前刚刚开始追踪健康数据的95后男生谭鹏程心态有些复杂。他平时会借助智能手表和健康数据记录类App记录慢跑、乒乓球等运动数据。每当他回看积累下来的这些历史数据,一种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但另一方面,谭鹏程觉得“这些数据看多了也会感到焦虑”。有时智能设备监测到的数据会比自己更敏感地感知到身体的变化。谭鹏程说,当他发现自己的健康指标有异常,“例如心率快了,就会多想,担心自己得了病。”不过,在感到不安的同时他也会采取深呼吸的措施来平缓心率。
“你与帅哥同款肌肉的距离只差一个体脂秤!”这是购物软件上某智能体脂秤的广告语。市面上像这样的个人健康监测设备五花八门,除了体脂秤和智能手表,还有燃脂精灵、睡眠监测戒指、智能手环……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健康类穿戴设备和健康类App的测评让人眼花缭乱。
医学社会学是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副教授涂炯的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她对一些健康类App进行的追踪研究发现,在中山大学附近珠江边夜跑的大多是一些热衷锻炼的年轻人,他们会利用跑步软件记录健康数据。数据自动录入,趋势一目了然,“各类健康App确实让年轻人的健康实践变得更便捷,它们也传递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涂炯说,追踪健康数据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生、白领群体。
近两年,旨在帮助用户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的App也流行起来。涂炯刚刚结束了一项关于饮食类App的研究,她发现有一部分用户原本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调整饮食,但每天跟着App吃饭,反而引发了焦虑。
涂炯这样解释人们产生焦虑的原因:“每一个人都是有自主性的。而数字追踪技术其实是一种外来的东西,它在干预人们原本自主安排的生活,甚至主导人们的生活,所以人们才会产生被束缚的感觉,甚至感到困扰。”所以涂炯认为,人们对数字健康技术产生一种又依赖又排斥的矛盾心理,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
他们这样监测健康数据
25岁的巩瀚阳热衷于数码科技,他将各种健康类智能产品组合搭配,变成了自己的“健康管理师”。智能手表是“监测仪器”,健康类App为他提供“健康报告”。
在巩瀚阳看来,一天的精力充沛与否,前一晚的睡眠是决定性因素。他正在使用的一款睡眠App会对他每晚的睡眠质量打分,“查看睡眠质量”是巩瀚阳开启美好一天的方式。而到了白天,巩瀚阳需要长时间面对着电脑专注工作,这让他经常处于久坐的状态,也会忘记喝水。这时,智能产品则扮演起“健康小助手”的角色,定时提醒他要站立、喝水,以保护脊椎健康和保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当处在生病或是身体状态较差的特殊时期时,巩瀚阳会查看自己的心率、血氧等数据,这一套数字化自我健康管理体系,几乎达到24小时“全天候监测”。未来,巩瀚阳还想探索一些进阶的健康装备,“我期待万物互联的状态”,也畅想着有一天科技能够更加“润物细无声”地助力人们的健康生活。
在深圳工作的95后女生陈晓欣更关注如何使用健康数据。“去年开始,我和同事们定了每天消耗500大卡的目标,然后我们每天会把自己的运动数据截图分享到微信群里,看谁达到了目标、谁没有达到。”陈晓欣说,虽然很“卷”,但是大家互相交流能起到督促运动的作用,现在她已经养成了每天运动一小时的习惯。
在工作和生活基本可以平衡的状态下,陈晓欣认为7小时是比较健康的睡眠时长。她的手机会根据她每晚放下手机到第二天睡醒拿起手机的时长,推测睡眠时长,并生成周期性睡眠报告。
目前,智能手机已经能够满足陈晓欣追踪自己健康数据的基本需求,但假如身体诊断报告出现异常,那么她会考虑购买一些能够监测健康状况的穿戴设备,通过更详细的数据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数据偶尔异常,不必恐慌
巩瀚阳偶尔会有一种“被数据绑架的感觉”。如果到了运动的时间,智能手表却没电了,巩瀚阳会先给智能手表充电,等它能记录了才开始运动。“之前有过这样一种情况,我运动了,但是因为忘记戴手表数据没有被记录下来,我心里就会感觉像没有运动一样,有一种失落感”。
巩瀚阳在某社交平台上分享过一篇智能设备“真的让我变健康”的内容,获得了近3000个收藏和点赞。回忆起最初对健康科技魅力的感受,巩瀚阳“很激动,甚至还有一些窃喜”,像是发现了宝藏。在多种健康技术的“加持”下,巩瀚阳早已培养出了一套符合个人需求的睡眠习惯,“每次看我的睡眠评分很高,我觉得很骄傲,也非常愉悦”。
跟踪健康数据也具有社交属性。完成一项运动后,健康App会提供“庆祝仪式”和“漂亮的奖章”,巩瀚阳也会顺便分享给亲朋好友,炫耀一下。数据、奖牌的激励,以及来自朋友的正向反馈,“多重激励会让我更想要继续保持运动的状态。”
谈到如何利用数字健康数据,巩瀚阳分享了他的理性使用原则:数码产品监测到的数据和真实的身体情况会有一些误差,日常使用时可以接受和忽略误差,不必因为健康数据偶尔异常就感到恐慌。在身体不适或是流行性疾病高发的特殊时期,这些数码产品的数据是无法取代医疗仪器数据的,这些数值仅可以当作参考。
许多“过去看来比较专业性的健康知识”,现在却能够快速地从互联网上以较低的价格甚至免费获取。涂炯认为,这十分有助于提升全民健康意识和运动意识,每个个体要“努力去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健康观念、健康实践的改变”。
“有的时候焦虑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涂炯分析道,“年轻人在很多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他们处在这样一个生命历程的阶段。”涂炯希望社会审美能够更加多元化、更加包容,多给年轻人一些支持和善意。
Copyright © 2015-2022 全球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